榆中縣青城古鎮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古鎮』,古時以水菸為主的貨物集散於此,客商雲集使得這裡積淀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臺獅子就是當地獨特民俗表演之一,這是一種由面具和服裝裝飾而成的動物鬧劇,在甘肅乃至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相傳在同治十一年,有一群山東籍藝人,在省城轅門前搭起『柴山』《用條凳兩兩交叉相搭,架至九層高》舞獅子,由於動作驚險,技藝高超,負責治安的官員恐其惹出事非,便將這些藝人逐出蘭州。
後來這群藝人流落於青城長壽巷《現新民村》,住在該巷南端的張三家裡,其間,與該巷練武同行飛腿張三、鐵臂劉元、鐵爪李二以及滕萬和等人結為朋友,後來便將其舞獅技藝傳給了他們,並把舞獅道具留在長壽巷,遂後回了山東。
事隔數年後,有位姓張的道臺流落青城,對舞獅極為感興趣,他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這種舞獅的套路、手法、道具等進行了改進與拓展,以強調高、險、奇的表演形式為特征,使其在表演形式上有別於其它地方的舞獅表演,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道臺,便將這一原名為『柴山獅子』表演尊稱為『道臺獅子』。
『道臺獅子』的角色有猴子、猩猩《俗稱傻娃子》和獅子。
猴子穿紅上衣、紅褲子,腰間系黃帶子;猩猩翻穿皮褂子,下穿綠褲子。
猴子和猩猩所戴的面具均用紙錦制成,造型別致、形態自如、天然成趣、栩栩如生,現今所存的系本地工匠藝人所做。
獅子皮《由二人頂》原物還在,其頭用竹子紮制而成,玲瓏輕妙、別具風韻。
表演時,猴子用棍棒,猩猩手拿拂塵與蒲扇,它們時而打擺腿、弓箭步、小翻滾、車輪子,時而蠍子走路、打旋子……完整的『道臺獅子』表演共有柴山、翻天印、一字大板橋和五攢梅等四大套路。
『柴山』是多種漸次上升的表演形式,不但展現了表演者精湛的技藝與武功,而且還體現了本地域獨特環境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與愛護,從而反映人文情懷的深刻意蘊。
柴山的表演包括猩猩遊目四方、雙手掩耳左右跳、靈獅起頭隨著翻、猩猩逍遙踏『九點』、雄獅長嘯猩起立、出山棍術顯神威、六合同喜人間歡、春光明媚樂無窮、獅猩相戲妙有趣、和諧相處在山林、王者風范領群獸、勇攀高峰感天地、動物王國傳佳話等13個環節。
『翻天印』是以大方木桌擺設三層之高,頂層桌面朝下,桌腿向上。
從擺佈上看象一顆大印。
具體表演者仍是雄獅、猩猩、猴子。
通過逐漸上爬,它們以各自特有的本性,在第三層之上展示帶有武術性動作。
主要表現大自然中動物之間,悠然自得、豐富多姿並與人類共處的和諧場景,同時也給人們一種啟示:保護生態環境,關愛人與自然。
『一字大板橋』表演是用長條木凳搭成似橋梁式的表演臺,以雄獅為表演主角,猴、猩猩作以輔助和間接性的展示。
雄獅以其醒腳、搔癢、伸腰、擺尾、彈毛、跳躍、站立等獨有的姿態,在木凳高臺盡情演示,寓意著『東方醒獅』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和本地域老百姓奮發向前、樂觀、豁達、進取的情操。
『五攢梅』表演也是以雄獅玩耍為主要內容,猴子、猩猩作以陪襯,以此顯示出雄獅獨領群獸的威風。
在表演過程中,將猩、猴的搏鬥加之其間,豐富和深化了動物之間在生存過程中的『矛盾』以及最終達成的『互動和諧』。
詮釋了生命的本真,並且表達了人們期盼大自然充滿無限活力與生機,成為人類美好家園的願望。
在漫長的發展、傳承過程中,青城『道臺獅子』逐步完善著它自身的文化價值,它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而且是一種包含大量人文信息和文化精神的獨特藝術。
近年來,青城鎮政府逐漸恢復了道臺獅子的民間演出,以新民村為起點,加大宣傳力度,以老藝人為主導,新藝人為骨幹,將停演數十年的『道臺獅子』重新組織排練,並在青城民俗文化旅遊節期間進行了大規模演出,受到了省市領導的贊譽和各界人士的好評,吸引了更多的遊人。
責任編輯:何瀚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
責任編輯:何瀚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