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實習記者 何蕊
近年來,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代謝性疾病。
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吸煙與該病進展密切相關,但目前在醫學上缺乏有效的幹預策略。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薑長濤團隊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腸道菌群可以有效降解腸道尼古丁,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與方向。
『研究發現,當人們吸煙時,尼古丁會在人體腸道累積,通過腸道與肝臟的交互調控‘對話’,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薑長濤介紹,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代謝性疾病,聚焦『器官對話』解答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鍵發病機制。
基於以上發現,團隊提出了『代謝性疾病腸治』的新理論,揭示了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通過介導器官間對話調控代謝性疾病的新機制。
團隊發現,尼古丁累積後,腸道菌群發揮著重要的降解作用,其中的關鍵腸道共生菌——解木聚糖擬桿菌,可以通過新型尼古丁代謝酶有效降解腸道尼古丁,緩解因吸煙加重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薑長濤說,該成果首次將吸煙過程中的尼古丁腸道累積引入研究視野,揭示尼古丁的肺外作用機制,為吸煙患者提出了警示。
同時也為患者來帶了福音:首次將『養腸道、保健康』的新理念延伸到了吸煙型代謝病患者的治療策略中,為後續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與方向。
長期吸煙與非酒精性脂肪肝進展密切相關,若不加以幹預和治療,可能會誘發不可逆的肝硬化甚至肝癌。
盡管研究顯示,人體腸道中微生物具有降解尼古丁的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吸煙相關疾病的進程,但薑長濤仍要著重提醒成癮的『煙民們』:『過度吸入尼古丁依然會對身體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害,建議盡早戒煙;而對於還未陷入尼古丁‘深淵’的人來說,遠離吸煙、遠離二手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