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與酒精的成癮機制被揭示。

在國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重大專項等多個基金的資助下,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與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對近2000例被試者進行腦網絡建模分析,歷時兩年研究,終於發現並找到了與吸菸、飲酒密切相關的神經環路。

在長期吸菸組,被試者腦區之間的同步性明顯降低;在長期飲酒組,被試者腦區之間的同步性卻呈現明顯升高。

同步性異常的升高或降低都會影響人腦的功能。

該發現為揭示尼古丁和酒精對大腦的作用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菸酒成癮這一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以及研發針對菸酒成癮的特異性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論文1月8日在線發表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e生命》上,並被遴選為《e生命文摘》特別報道。

據悉,馮建峰研究團隊整合了美國人腦連接組計劃以及歐洲青少年數據兩大腦影像數據庫後發現,吸菸人群的腦功能連接呈現整體減弱的趨勢,主要涉及腦區的外側眶額皮層等;而飲酒人群的腦功能連接呈現整體增強的趨勢,主要涉及腦區的內側眶額皮層等,即在長期吸菸的被試組,被試者異常的腦區主要集中在懲罰(非獎賞)功能相關的外側眶額皮層;而在長期飲酒組,異常的腦區主要集中在獎賞功能相關的內側眶額皮層,而人腦的外側眶額皮層主要負責懲罰(非獎賞)等負面刺激,內側眶額皮層主要負責獎賞等正面刺激。

研究發現,吸菸組對腦懲罰功能的敏感性降低,而飲酒組對腦獎賞功能的敏感性升高。

無論是對懲罰失敏,還是對獎賞過於興奮都會導致人對某種物質的依賴。

這也解釋了長期吸菸、飲酒人群對尼古丁和酒精的依賴。

研究還發現,這些和吸菸、飲酒關聯的腦連接,與吸菸量、飲酒量及沖動性行為都顯著相關。

研究團隊發現,即便少量的吸菸、飲酒也會使腦連接發生異常,進而影響人腦的認知等功能。

馮建峰表示,這與前不久在柳葉刀上發表基於大規模的飲酒調查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這也再次提醒公眾,傳統認識的小菸、小酒不傷身的觀點是錯誤的。

(記者孫國根 通訊員肖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