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愛抽菸,這4種香菸也請列入『黑名單』,對身體的危害更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中國菸草卷菸的產量達到了24182億支,占到了世界卷菸產量的40%以上,也就是說,世界上每10斤香菸,就有4跟來自中國。

不僅如此,中國人也是全世界最愛抽菸的國家。

據統計,中國的吸菸人群達到了3億以上,占據世界吸菸人口的40%,消耗了世界上40%的香菸。

但香菸中含有7000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其中還包括多種明確致癌的物質,例如焦油、胺類、多環芳烴類。

可以說,抽香菸百害無利,而近日又添新的證據,吸菸與心衰有100%的關系。

一、吸菸與心衰100%有關,戒菸30年才能治愈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用分析了15792人的數據,通過分析他們抽菸的年限以及抽菸的數量,進行數據分析和測評,發現抽菸與心力衰竭存在100%的聯系。

研究發現,抽菸的年限和抽菸的數量越多,患心衰的風險越大。

他們還得出一個公式,以此來預測抽菸與患心衰的風險。

即每天吸菸包數《每包20支菸》*持續吸菸的年數。

抽菸越多的人,患心衰的年限就會縮短,並且抽菸者需要戒菸30年心衰風險才能回歸正常值。

二、問題來了,菸還戒不戒?

 

關於戒菸,一直秉持著一個規則,戒菸早比晚好,戒比不戒好。

·戒菸的近期益處

首先,戒菸之後,舌頭神經的敏感性會逐漸恢復,對食物的味道也會更加敏感。

其次,因為吸菸導致呼吸道纖毛功能異常也會慢慢恢復,痰液變少,咳嗽情況也會慢慢改善。

最後,戒菸會慢慢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能力,血壓慢慢降低,對降低冠心病、動脈硬化都有一定的功效。

·戒菸的遠期益處

可降低患上癌症的風險,戒菸5-10年,肺癌的死亡率稍高於不抽菸者,戒菸10-15年,患上肺癌的幾率同等於不抽菸者。

除此之外,戒菸還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冠心病患者戒菸一年,死亡率明顯下降,10年後恢復正常水平。

三、不抽菸多久,算戒菸成功?

 

正所謂抽菸容易戒菸難,對於『老菸槍』來說,戒菸確實一段非常難熬的經歷。

據了解,戒菸是有階段性的,一般情況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戒菸之後的一個月。

這是最難熬的一個階段,幾天不抽菸,身體會出現各種反應,沒胃口,身體各種不舒服,這是剛戒菸的正常反映,無需過度擔心,堅持的時間越久,身體的不適感就會慢慢消失。

第二階段:一個月到半年左右。

這個階段身體對香菸的依賴性已經消退。

戒斷反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算是不抽菸身體也不會有很強烈的不適感,但是心理上的依賴還是存在的,稍不注意很容易復吸。

所以戒菸者要遠離抽菸環境,增強自己抵抗抽菸的能力。

第三階段:戒菸一年左右。

如果堅持一年不抽菸,基本上不會再被香菸誘惑了。

因為導致抽菸成癮的物質是尼古丁,這個時候身體已經完全擺脫了對尼古丁的依賴,只要之後堅持不抽菸,基本上就是戒菸成功了。

四、再愛抽菸,這4種菸都別抽

香菸種類眾多,但『口糧』再好,也要分情況,對於這四種香菸,選擇需謹慎。

1、沒有過濾嘴的香菸

過濾嘴可以減少抽菸時產生的菸霧、焦油以及香菸燃燒時的懸浮粒子進入到口中。

但總有人口味較重,喜歡抽不帶過濾嘴的香菸,這類香菸口感更加猛烈,在吸菸的過程中所分解出來的雜質也不能很好地被過濾掉。

所以,此類香菸並不建議大家去抽。

2、受潮的菸

抽過的菸隨手一扔,被遺忘在某個角落,很久之後偶然發現,拿起來繼續抽。

香菸放久會受潮,其中也會滋生諸如細菌以及黃曲黴素等有害菌體,如果此時又被攝入到人體中,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

3、薄荷菸

因為薄荷菸可以給人一種清涼感,所以很受菸民朋友習慣,特別是夏天,購買的人更多。

但是抽薄荷菸給人體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因為菸中會添加焦油以及尼古丁等有害的成分,除此之外還會添加薄荷,但是這種物質會影響到堿性受體,刺激大腦,從而加重人體對香菸的依賴感。

4、假菸

吸菸有害健康,何況是假菸呢。

有的人貪圖便宜在網上選購一些價格偏低的香菸回來。

在此需要提醒廣大菸民朋友,想要購買香菸需要走正規途徑去購買,不要貪圖便宜購買到假菸,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總的來說,吸菸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讓人面臨生命安全的風險,而且,長期抽菸會影響到自身機體功能,身體會出現無法逆轉的疾病問題,最終後悔莫及。

所以,早戒菸對健康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資料:

[1]《多長時間不抽菸,才算戒菸成功》.開封市中心醫院.2021-04-08

[2]Ding, N.,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Cessation,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2. 79(23): p. 2298-230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