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菸加咖啡:『誰不是一邊熱愛生活,一邊又不想活了呢』。《圖+文》

01 | 香菸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手中點上一根菸,在菸霧裊繞時小酌一口咖啡,然後再深深吸一口。

品嘗咖啡,使咖啡因上癮;品味香菸,使尼古丁上癮;當兩者加在一起產生的化學反應,對生理顯然是個尷尬的錯誤,對心理卻是個致命的誘惑。

關於咖啡因和尼古丁的科學調研,包括了:

1、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癮品榜首是咖啡因,尼古丁屈居第三。

2、人體基因的差異似乎影響著人們對咖啡因或尼古丁的攝入量。

3、攜帶咖啡基因者和嗜菸者之間存在44%的相關性,即攜帶咖啡基因者更容易對香菸產生依賴。

4、人體基因中可能有0~2組基因對會影響人的尼古丁受體,每一組都會讓一個人每天多吸一根菸,同時多喝0.15杯咖啡。

5、喝咖啡的同時吸菸,危害不僅加倍還會相互反應,對人體的供血系統產生長時間的破壞作用,造成心臟病突發與中風。

6、喝咖啡的同時吸菸,會使牙齒發黃,口腔有異味。

關於咖啡因和尼古丁的科學調研,包括了:

1、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癮品榜首是咖啡因,尼古丁屈居第三。

2、人體基因的差異似乎影響著人們對咖啡因或尼古丁的攝入量。

3、攜帶咖啡基因者和嗜菸者之間存在44%的相關性,即攜帶咖啡基因者更容易對香菸產生依賴。

4、人體基因中可能有0~2組基因對會影響人的尼古丁受體,每一組都會讓一個人每天多吸一根菸,同時多喝0.15杯咖啡。

5、喝咖啡的同時吸菸,危害不僅加倍還會相互反應,對人體的供血系統產生長時間的破壞作用,造成心臟病突發與中風。

6、喝咖啡的同時吸菸,會使牙齒發黃,口腔有異味。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6:送走來敘舊的朋友,男人百無聊賴地摁滅第N根菸

誠然,上面每一條,都有科研依據和數據支撐。

但咖啡重度患者和嗜菸者戒得掉麼?

很難!

周立波有句話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道理:不要和能戒菸的人交朋友,如果這個人連菸都能戒得掉,那他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想起網上看過的一句話:這世上,誰不是一邊熱愛生活,一邊又不想活了呢。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4:兩個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戒不掉咖啡都對戒不掉香菸者說教

02 | 香菸加咖啡,是歷史和文化融合在日常的無意識

很多人都說,法國人把傲氣刻進了骨子裡、把浪漫寫在了臉上、把咖啡溶進了血液裡。

在這樣的法國,把香菸和咖啡搭配在一起也是很平常、很喜歡的事情。

據說,法國人每天在辦公室有5-10分鐘的咖啡時間,很多人選擇在同時抽根菸。

『會抽菸和愛喝咖啡的法國人,休息時間都比人家多,一天都過得比較好!』

再說西方咖啡文化的鼻祖意大利,你以為意大利男人是怎麼穿進36號套裝和窄腳牛仔褲的?

因為咖啡和香菸是他們早餐的唯一選擇!

這是什麼?

這就是歷史和文化。

這就是歷史和文化融合在日常的無意識。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3:一個老朋克一個blues,爭論音樂、抽菸、咖啡,總之話不投機

當然,咖啡和香菸在歷史上都曾經有著強烈的性別屬性。

喝著咖啡,抽著菸,敘舊交流或是高談闊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隻是男人和高級妓女們的特權。

這也就不難理解,在二十世紀早期,女性掙破男權囚籠、女性主義迅猛發芽的年代,現代女性把咖啡和香菸當成了兩樣有用的標配道具,尤其是香菸。

當她們想向外宣示自己的女性魅力時,會用含義多樣的香菸來凸顯自己的獨立、可接受追求和友善;

當她們想表示自己的憤怒或不屑時,也會跟男人一樣,把菸頭在菸灰缸中用力摁熄。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5:優雅的女士獨自瀏覽著機械雜志,應付著不善搭訕的侍者

當然,就女人抽菸這事,我們也可以從男性角度來理解『歷史和文化在日常的無意識』,那就是『女人抽菸格外惡心』『女性吸菸不成體統』的大眾態度。

今年2月的時候,有個微博熱搜第一名是『鄭爽抽菸』,媒體痛批其『清純形象崩塌』『小仙女形象受損』,我們就可以這麼解讀。

事實上,女性主義者不會把女性抽菸看成什麼『不成體統』的事情。

因為所謂『體統』、所謂『道德標準』,不過是男權社會對女性行為規范所強行施加外力的體現,這正是女性主義者所詬病的。

嗯,大白話就是:『老娘抽不抽菸關你鳥事』!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3:一個老朋克一個blues,老Iggy最後找了他老婆作托詞開溜

03 | 香菸加咖啡,是人性的不滿和欲望對理性意識的謀殺

談完歷史,似乎有點沉重。

那麼,我們來談談人性,畢竟在社會的運作原則中,一款好的產品,一定能迎合人性七宗罪中的其中之一。

好比『阿拉伯水菸』,它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很流行很火爆的『健康抽菸』方式,尤其在阿拉伯,已有500年的歷史。

阿拉伯水菸館在西方國家也已成為一種產業,融入了日常。

打臉的是,近些年,『阿拉伯水菸』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對人的健康危害比香菸更大,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沙迦酋長國國王甚至已下令徹底禁止吸食水菸,因此他還獲得了一個獎。

在歷史上,水菸最早起源於十三世紀的印度,後盛行於阿拉伯,並被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民間吸食菸草的一種通用方式。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1:神經質的貝尼尼一杯接一杯地喝著咖啡,最後荒誕的去代看牙醫

對於阿拉伯人來說,一邊抽水菸壺,一邊喝著咖啡,絕對是令人愉快的享受《阿拉伯國家的咖啡館和阿拉伯水菸館往往是合二為一的》。

從人性角度來看,所有沉迷之物,無論是菸、咖啡、酒精、大麻還是購物等等,都起源於『不滿』,是人類向身體索取更多快樂《幸福感和解脫感》的方式。

畢竟身體機能在快感分配方面,其實很是現實和吝嗇。

一位阿拉伯小說家描寫抽阿拉伯水菸壺的情景:『騰雲駕霧間,水迷菸醉中,經典的時光恍若倒流,回到了遙遠的過去』他們一口一口慢慢地呷,一點一點慢慢地品味,在這溫馨的港灣中避開塵世浮躁和現實桎梏。

而單說咖啡,歷史上它以『伊斯蘭酒』的名義通過意大利大規模傳入歐洲,在中東國家也曾一度和酒精一樣被列為禁忌品。

作為精神刺激物,咖啡無疑也是有利於『禮崩樂壞』的。

這種向身體索要更多快樂的行為,我們也能稱之為『欲望』,其本質都在於脫離甚至殺死理性意識。

有害?

我知道!戒?

很難!因為大腦已經記住了獲得快感的快捷鍵!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1:神經質的貝尼尼抽著菸,一杯接一杯地換著喝桌上的咖啡

如巴勒斯所說,服用癮品而上癮的人是掉進了以『快感』為誘餌的陷阱裡。

身體借快感向他們發出了『這就對了』的信號,然後一個人選擇了續菸、續杯,然後數以百萬計的人產生了『非買不可』的感覺。

然後呢?

看看歷史!香菸和咖啡擠進柴米油鹽之列,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被隔絕在商業榮枯循環的影響之外!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時,法國也是參戰國,國內百姓擔心戰爭影響到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市搶購。

當被驚動的電視臺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消費者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

1860年至1900年的40年間,英國經濟大蕭條,失業率從2%上升至10%,而菸草消耗量僅僅減了1%左右。

而在國際上,菸草業不僅守住了既有的商業版圖,英美菸草公司甚至創下了銷售和盈利的新記錄!

不能不承認,香菸和咖啡,真是『絕佳的商品』,消耗量大,而且擁有非常強的『品牌忠誠度』!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4:兩個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戒不掉咖啡都對戒不掉香菸者說教《這句話也頻繁出現在其他場景中》

04 | 香菸加咖啡,是否打破人際交往隔閡與社會階級界限

咖啡和喝咖啡的行為被認為是非法的,這事在歷史上不止一次,也不止兩次,而是曾經三次發生在三個不同的文化下。

第1次是1511年麥加總督發現咖啡館流出了諷刺他的詩歌,認為咖啡會使人們產生自由的思想或者在一起聚眾鬧事;

第2次是1675 年英王查理二世被《婦女抵制咖啡申請書》驚動,其實他是怕聚眾喝咖啡的人會密謀造反;

第3次是177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要求臣民必須喝啤酒,他認為進口咖啡會加速這個國家的資金外流,造成經濟下滑。

從這三次反對咖啡事件中,你GET到了什麼關鍵詞?

很明顯,是『咖啡社交』和『咖啡消費』,且『咖啡社交』占了兩個事件!

至於香菸,其作為『社交技能』的土壤也甚是深厚,是隨時隨地的便利交際的重要工具。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5:優雅的女士堅持1份咖啡1勺奶2勺糖,應付著不善搭訕的侍者

這也是這一部分我想談的——香菸和咖啡在社交方面的作用。

約翰·尤裡·勞埃德認為,導致『放蕩行為』的往往不是癮品本身,而是借癮品交往的關系。

香菸加咖啡,是否打破人際交往隔閡與社會階級界限。

是?

還是否?

貌似不是單選題。

咖啡和香菸,代表了政治應酬、社交、性交方面的交際。

自明顯缺乏男性宴飲同樂習俗的社會時期起,到中產階級漸漸興起,再到啟蒙運動、女權運動等等,咖啡館都成為供人們閑聊、交換意見、談論政治、評論藝術的『公共空間』。

意見的隔閡、社會階級的界限乃至最困難的性別界限,都在咖啡館裡被一一打破。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7:大明星表妹和落魄的表姐,在禁菸的貴賓室先用菸套著近乎

咖啡和香菸,也代表了寂寞、無聊、隔閡、交流的無力和障礙。

咖啡有一種苦楚,香菸有一種寂寞,一杯咖啡點上一根菸,讓人樂在其中而又自我沉醉。

於是,交談是其次,掙紮、焦愁、矛盾、甜蜜或惆悵也都是其次,喝咖啡和抽菸才是正緊事。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6:無論男人重復多少次no problem,朋友總認為他是有事相求

美國導演中的『異數』——吉姆·賈木許的黑白短片集《咖啡與香菸》,就是一部圍繞著咖啡和香菸,然後從頭到尾看人扯淡的電影。

陌生人、雙胞胎、競爭對手、多年老友、追求者和被追求者、長時間不見的表親、查遍族譜想跟大人物扯上關系的小人物……

人與人之間有大量的對話,卻又似乎都在自說自話;人與人之間都在渴望交流,卻又都隔閡著不歡而散。

最後一個場景中的老人點題:我覺得和這個世界如此疏遠。

漫不經心,無關痛癢。

然而,這都是再真實不過的生活常態。

圖片來自《咖啡與香菸》場景8:相處尷尬的男女,隻對特斯拉有些許的討論熱情

我想,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

敬菸和請人喝咖啡,既可以暗示著『讓我們談一談』『讓我們約個會/約個炮』。

而喝下最後一口咖啡,把菸頭狠狠掐滅,也可以表示你決定斷掉在喝咖啡和抽菸時迷亂又自我的思緒,收拾好一切應有的秩序,面對該面對的。

又或者像現在,一杯加了牛奶和砂糖的香濃咖啡,一包低焦油的中南海,一個人在午夜對著電腦的顯示屏,一個字一個字地,敲下自己內心的絮絮叨叨。

這會讓多少人感到無比的安心,感到離明早太陽升起、抬腳邁出家門,隻剩下那麼一點點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