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過3億菸民,對菸草的來歷與傳播了解的沒有多少人。《圖+文》

百度一下,看到有數據說中國有超過3億吸菸者,也就是俗稱的菸民。

但是,與菸草相關的知識,這些菸民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

筆者雖然並非研究菸草的專家,但是通過博覽群書,搜集到不少逸聞趣事,集腋成裘,現與網友分享。

起源與傳潘

人類的菸草消費最早始於何時?

恐怕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但從考古學家在墨西哥的發掘中得知,至少有1800多年的歷史。

在公元一世紀的瑪雅人的文化遺址上有一座神殿,神殿的浮雕中有一幅瑪雅神官吸菸圖,圖中神官身披豹皮,正在用喇叭形菸鬥悠然自得地吸菸。

國外的考古專家們認為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人類菸草消費的最早證據。

至於菸草的傳播,那是15世紀哥倫佈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後的事了。

1492年8月3日,哥倫佈率領90名水手,分乘3隻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斯港出發,經過70天的艱苦航行後,於10月12日黎明抵達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哥倫佈將其命名為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

當地土著向客人們饋贈了各種新奇的禮物,其中就有菸草。

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商人的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菸草也作為一種重要商品進入了歐洲市場。

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英國先後引進菸草。

到16世紀下半葉,菸草已在這些國家普遍種植。

16世紀末(明代萬歷年間),菸草從當時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傳入中國,明末史學家談遷的《棗林雜俎》一書 『金絲菸』條記載:『金絲菸出海外番國,流入閩粵,名淡巴菰』最初在福建莆田一帶種植,很快傳入內地。

到清代乾隆年間,已是『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吃菸』。

在上層社會,更視吸菸為雅好。

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載,當時『士不吸菸飲酒者,其人必無風味。

菸以代酒代茗,刻不能少,終身不厭』

曾被視為靈丹妙藥

在菸草的故鄉,美洲印第安人很早就把菸草視為神賜之物,是能治萬病的靈丹妙藥。

這種愚昧的看法,竟被隨同哥倫佈探險的西班牙水手接受了。

他們在把菸草帶回歐洲時,宣稱其能止咳消喘,能醫頭痛、胃痙攣和關節炎等症。

法國駐葡萄牙大使尼古特曾將菸油塗在傷口上止痛。

1561年,他在回國時將菸葉進獻給王室,卡德琳娜女王用來治頭痛,對尼古特的忠心還表示了欣賞。

於是尼古特竟以菸草而留名《1828年德國化學家波塞爾和賴曼發現了菸草中有一種劇毒的菸堿,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為『尼古丁』)。

1565年,西班牙醫生摩納迪斯還寫了一本題為《西印度群島藥用植物》的著作,用了很大篇幅大談菸草的藥效。

由於這類宣傳的影響,菸草一度成了歐洲許多家庭的常備藥。

在中國,人們也認為菸草可『避瘴』、『祛寒』。

明末名醫張介賓著《景嶽全書》說:『此物性屬純陽,善行善散,惟陰滯者用之如神』清人蔡家琬也在其《菸譜》中說:『飯後一筒菸,快活似神仙』這話經數百年流傳至今,成為『菸民』們的口頭禪。

古代詩人也對菸草贊不絕口。

清代陳廷敬寫過一首《詠淡巴菰》詩:『神農不及見,博物幾曾聞?

似吐仙翁火,初疑異草薰。

充腸無滓濁,出口有氤氳。

妙趣偏相憶,莖喉一朵雲。

異種來西域,流傳入漢家。

醉人無籍酒,款客未輸茶。

莖合名承露,囊應號辟邪。

閑來頻吐納,攝衛比餐霞。

細管通呼吸,微噓一口菸,味從無味得,情豈有情牽?

益氣朝朝霧,清心卻晝眠。

誰知飲食外,別有意中緣.清氣滌昏憨,精華任咀含。

吸虛能化實,嘗苦有餘甘。

爝火寒能卻,長籲意似酣。

良宵人寂寞,籍爾助高談』瞧,他不但把吸菸草說成能提神,而且看做是一種神仙般的享受。

清代方正澍也寫過兩首題為《淡巴菰(一名相思草)》的詩。

淡巴菰,是英文菸草Tobacco的音譯。

其實,這個英文詞是將錯就錯。

哥倫佈等人在聖薩爾瓦多看到當地土著用菸鬥吸菸,便問這種植物的名稱。

當地人說:『Tobacco』。

本來說的是菸鬥,他們卻誤以為指的是菸草。

便這樣叫開了,一直沿用至今。

戒菸與禁菸

盡管有人鼓吹菸草的功能,但歷史上也不乏有識之士看到了它的危害。

第一個對菸草提出非議的大概要算蘇格蘭王詹姆斯一世了。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逝世,他繼承了王位。

他不相信當時流行的菸草有藥效之說,並對菸草課以重稅來限制其種植。

1604年,他撰寫了著名的文章《菸草抨擊論》,對所謂菸草能治病、有益健康的謬論給予有力駁斥。

遺憾的是,詹姆斯一世隻是提倡不吸菸而已,並未采取什麼措施。

到了1623年,土耳其皇帝姆拉東四世才正式下令禁菸,規定對吸菸者處以死刑。

幾乎與此同時,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沙皇也發佈了禁菸令,規定對違犯者處以鞭撻或流放西伯利亞。

這些措施都是很嚴厲的。

相比之下。

亞洲國家的做法就比較溫和。

日本在1650年禁止吸菸,違者處以監禁和沒收財產;而中國明朝皇帝崇禎不過下了一紙詔書禁止吸菸草。

但崇禎禁菸,並非由於知道吸菸有害,而是迷信所致:北京古稱燕京,『吃菸』與『吃燕』諧音,為保大明江山,以此為大忌,眼令『吃菸者死』。

然而,對一些已經成癮的『菸鬼』戒菸確非易事。

伊麗莎白女王的宮廷大臣薩拉雷對推動英國人吸菸起了不小作用,他本人也是嗜菸如命。

當他後來被詹姆斯一世送上斷頭臺,行刑前最後願望竟是用自己心愛的菸鬥吸菸!這樣的『癮君子』中國也有。

清代龔煒在《巢林筆談續編》中記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叫韓宗伯的人菸酒並嗜.有人問他:『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他尋思好一會兒說:『去酒』這或許就是『吸菸容易戒菸難』吧!不過,對意志堅強者來說並非適用。

保爾《其實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與戴高樂都是隻戒一次菸就終生不吸的,堪稱榜樣。

當今全世界每年約有數以百萬人因吸菸而喪生,還有上千萬人因吸菸而受各種慢性疾病的折磨。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稱菸草是『魔鬼的禮物』,可謂恰如其分。

在現代科學證實了菸草的種種危害後,人們開始采取種種有效措施來抵抗誘惑,如限制菸草生產,研制出戒菸食品,設立無菸區、無菸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