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報告2021》指出,中國心血管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心臟病患者占很大比重。
其中,冠心病患者約1139萬人,心力衰竭患者約890萬人,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約500萬人,心房顫動患者約487萬人,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約250萬人,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約200萬人。
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主任醫師艾輝指出,心臟疾病的發生是多種不良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菸、酗酒、糖尿病、缺乏運動、不良情緒、超重及遺傳因素等。
『在常見的心臟疾病中,心絞痛、心梗等導致的心肌缺血可能影響患者整體心臟功能,且心肌受損是不可逆的。
當心臟功能減退後,會影響到患者的預期壽命』艾輝認為,在疾病治療方面,醫患之間要有足夠的信任,患者應聽從醫生專業建議,要有良好的依從性,遵照醫囑,尊重醫生,實際上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命。
臨床上對於心臟疾病治療包括藥物、手術、生活方式以及後期的心臟康復等一系列措施在內的整體治療。
艾輝表示,對於患者因心肌缺血導致的各種臨床症狀而言,藥物治療是最基本的治療方式,即便患者進行相關手術治療,為鞏固和維護患者後期手術成果,也需要長期用藥。
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改善患者遠期預後必不可少的手段。
合理飲食
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遵循食物的金字塔原則,多攝取谷物、蔬菜等健康食物,適量攝取脂肪。
適量運動
通過有氧運動對心肺功能進行鍛煉,每周至少鍛煉5-7次,每次持續40分鐘至1小時,整個鍛煉過程包括熱身、鍛煉、恢復拉伸等。
調整心態
避免過於焦慮、過於勞累的狀況,遇到問題懂得調適,保持心態平衡,避免長期處於精神比較緊張的狀態,避免大悲大喜。
定期體檢
定期對血壓、血脂等容易影響心臟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治療。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