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這裡抽菸行不行?6套話術教你抗議。

今天是世界無菸日。

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提高,吸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2015年到2020年,全世界吸菸的人數減少了2000萬[1]。

別在這裡抽菸行不行?6套話術教你抗議。

圖丨圖蟲創意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菸草給我們造成的困擾,不再是『吸菸的健康危害』,而是『別人老在我面前吸菸』。

帶著一家人在外用餐,隔壁一桌不停吞雲吐霧;

室外排隊時,前後的人咔噠一聲點起了菸;

朋友來家裡做客,突然摸出一根菸抽起來……

『你別抽菸了』這句話,要怎麼說出來,才能既有效又得體呢?

在今年的世界無菸日,我們來給不吸菸的人支支招,教你幾種勸阻別人吸菸的話術。

這就開始了,小本本準備好了嗎?

第一招:共情

朋友,菸癮犯了?看你剛剛忍得很辛苦,要不要把菸掐了,吃顆糖?《說完掏出你的薄荷糖》

心理學研究發現,共情是人際關系的利器,可以促進理解,增加信任

此話一出,如果對方不是那種『壞』人,多少會感到被理解了。

後續對話的基礎,也就有了。

第二招:提醒

我理解,你是實在忍不住了才抽菸的,但是還是想提醒一下,咱們這兒是個無菸場所,禁止抽菸。

我理解你是實在忍不住了才抽菸的,但是還是想提醒一下,大多數人都不會在這個地方抽菸,你看這裡也隻有你一個人在抽菸。

這兩句話分別用了兩種規范:『命令性規范』,強調這個行為違規了;『描述性規范』,強調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

畢竟大家都是社會性動物,從小被教育遵守法律和道德。

當我們用社會規范提醒對方的時候,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全社會都在戰鬥

圖丨圖蟲創意

另外,『上提醒』也是影響行為的關鍵因素。

心理學家福格曾提出,行為的發生要同時滿足3個條件:願意做,有能力做,想起來做

反過來講,要阻止一個行為,也可以從上面3個條件入手讓ta不願意做《或者不敢做》,讓ta沒條件做,讓ta想起來不能做

我們的『提醒大招』,就是讓吸菸的人意識到,這裡是不能抽菸的,以打斷這個行為的進行。

第三招:嚇嚇ta

在這裡抽菸的害處可不小啊!不僅讓自己少活了幾分鐘,而且還違反了社會規范!要是被人發到網上,還會在親友面前社死!

你在公共場合吸菸,就不怕小孩子有學有樣嗎!

如果吸菸的人明明知道這個地方禁菸,那提醒就不管用了。

咱們可以從動機上入手,降低ta在禁菸場合吸菸的動機

進化心理學認為,在進化過程中,我們保留了『趨利避害』的本能。

只要利用好這個本能,我們就能影響對方。

簡單來說就是:用ta喜歡的東西,獎賞ta;或者用ta害怕的東西,懲罰ta

而最有力的『獎懲』其實是激發情緒,放到這個場景中,激發『恐懼』會是個有效的策略咱們越讓對方覺得害怕,越有可能影響對方的行為

圖丨圖蟲創意

第四招:認同

你怎麼在這裡抽菸啊,原來你是個不講社會公德的人啊!

你怎麼在這裡抽菸啊,哪有家長會給孩子樹立違規的『榜樣』啊!

怎麼會有人在公共場所抽菸啊,真給老爺們/姐妹們丟臉!

那對方要是『被嚇大的』,該怎麼辦呢?別擔心,咱們繼續加料。

心理學上有個共識,身份認同是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

有研究者發現,僅僅是把『去投票』換成『成為一個投票的人』,來激發身份認同,就能增加選民投票的可能性。

咱們在勸阻他人的時候,也可以用上這個策略——通過激發對方認同的自我形象,來影響行為。

簡單來說,不要去指責『這個行為不對』,而是把這個行為上升到『人不行』的層面

《一般來說,我是不建議你這麼做的,因為有點PUA的味道。

但是呢,人家都在公眾場合抽菸了,我們也隻能用魔法打敗魔法了。》

圖丨圖蟲創意

當然,如果你不願意指責別人,也可以積極一點,激發正面形象。

你不想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嗎?

你不想掐滅菸、成為一個講公德的人嗎?

第五招:給自由

咱能換個地方抽菸嗎?當然這不是命令,隻是請求,換不換取決於你。

連招還沒完,咱們還得打個補丁,用一下『BYAF』技術,中文直譯為『你是自由的』。

這個技術的原理是,讓對方覺得聽從你的建議,不會損害ta的自由

這是為了避免『逆反心理』。

我們都是有點反骨在身上的,一旦有人勸我們不要幹什麼,我們弄不好會變得更加極端,非得去幹。

如何避免逆反呢?很簡單,只要在勸說的最後加上一句:你是自由的/這取決於你。

研究發現,當我們加上『你是自由的』,就可以提高勸說別人的效率

比如,當找人借錢坐公交時,在『你可以借我一點錢坐公交嗎』之後再加一句,『借不借是你的自由』,就提高了借到錢的概率。

如果你擔心這樣說,太過溫和,還可以加一句:當然了,你也要承擔選擇的後果

圖丨圖蟲創意

最終招:投訴!

正所謂,『先禮後兵』『勿謂言之不預也』,要是咱們用上了所有的技術都沒用,就隻能用最後一招了——投訴!

共情、提醒、嚇嚇、認同、給自由,都沒用的話,咱們可以打12320熱線投訴,或者把管理人員、保安叫來。

別不好意思,也別覺得自己在浪費公共資源,不吸二手菸是每個人的權利!

參考文獻

[1]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11/1094552

[2]Bryan,C. J.,Walton,G. M.,Rogers,T.,& Dweck,C. S. (2011). Motivating voter turnout by invoking the sel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8(31),12653–12656. https://doi.org/10.1073/pnas.1103343108

[3]Carpenter,C. J. (2013).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ut You Are Free』 Compliance-Gaining Technique. Communication Studies,64(1),6–17. https://doi.org/10.1080/10510974.2012.727941

[4]Cialdini,R. B.,Reno,R. R.,& Kallgren,C. A. (1990). A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 Recycling the concept of norms to reduce littering in public pla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6),1015–102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8.6.1015

[5]Driscoll,R.,Davis,K. E.,& Lipetz,M. E. (1972). Parental interference and romantic love: 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4(1),1–10. https://doi.org/10.1037/h0033373

[6]Eisenberg,N.,& Miller,P. A. (1987).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1(1),91–119.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01.1.91

[7]Fogg,B. (2009).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350,1–7. https://doi.org/10.1145/1541948.1541999

[8]Singer,T.,& Lamm,C. (2009).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156(1),81–96.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9.04418.x

[9]Tannenbaum,M. B.,Hepler,J.,Zimmerman,R. S.,Saul,L.,Jacobs,S.,Wilson,K.,& Albarracín,D. (2015). Appealing to fear: A meta-analysis of fear appeal effectiveness and theor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41(6),1178–1204. https://doi.org/10.1037/a0039729

作者:狐少俠

編輯:李小葵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